湊仔學堂|孩子扭計連「冷靜區」都無用? 5個失敗原因 4步曲引導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


小朋友「冷靜區」的失敗示範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或許會在家中設置「Naughty Square」來管教,見小朋友一進去就哭得可憐兮兮,家長心軟很快就放她出來,叮囑孩子不要再犯,然而幾天後又會再犯,結果是不停重複以上步驟。可是卻發現,孩子長大後相比對錯誤行為的反思,更多是被隔離的恐懼,害怕失去父母的愛的記憶。
又或孩子脾氣大、生性倔強,每次被送進冷靜區,都試圖衝出來,家長便愈加氣憤,強行將他帶回,結果變成「貓捉老鼠」的鬧劇。有時小朋友礙於父母權威會勉強留下,但腦中只想著如何逃脫,甚至在裡面唱歌、扮鬼臉,冷靜區最終形同虛設。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的5個原因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原因1|傷害親子情感連結
根據《無條件養育》作者Alfie Kohn,TimeOut「冷靜區」與體罰無異,都是透過讓孩子承受痛苦、情感上的孤立感,來改變行為,孩子可能因此感到被遺棄、不被愛,引發長期的情感不安。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原因2|源自動物行為控制
TimeOut由行為心理學家B.F. Skinner率先發現的一種用來控制動物行為的方式。將人類孩子等同動物,忽略其情感需求,可能導致更頑皮的行為,而非反思。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原因3|操作上的錯誤
許多父母在執行TimeOut「冷靜區」時犯下以下「四宗罪」:
1.負面標籤:稱冷靜區為「Naughty Square」,讓孩子覺得自己「頑皮」,損害自我形象。
2. 威脅語氣:用兇惡表情或強勢語氣要求孩子進入,增加恐懼感。
3. 強迫進入:強行將孩子帶入冷靜區,而非讓他們自願進入。
4. 不當時機:在孩子開心時(如玩水)強行要求進入,混淆他們的認知。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原因4|無助反思
腦神經科學家Dan Siegel指出,孩子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TimeOut不會促使他們反思,反而可能因杏仁核的情緒訊號而更憤怒,產生對抗心理。
「冷靜區」無助於管教孩子原因5|損害自信與問題解決能力
TimeOut「冷靜區」剝奪孩子自我尊重及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阻礙其成長。
4步曲引導孩子一起學習情緒管理
1. 父母先冷靜
父母需先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以責備或憤怒的語氣和肢體語言與孩子互動。建議為自己設置一個「冷靜區」(如用呼拉圈標示),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自我調節。
2. 區分誰有困擾
孩子有困擾:如孩子因推倒積木而發脾氣,父母可使用「積極聆聽」技巧,認同他們的情緒(如「你很挫敗,因為積木砌不好?」),幫助他們平靜。
父母有困擾:如孩子沒有困擾, 但行為欲為父母帶來困擾 (如開心地跳沙發或玩水)父母應先問自己「這行為對我有何影響?」,然後用「我訊息」(如「我看到沙發上亂跳,擔心你會受傷」)或調整環境(如提供其他活動)來處理。
3. 溫柔堅定地引導
在孩子平靜後,與他們討論行為的影響,鼓勵他們一起提出解決方法,增強其問題解決能力。
4. 保持情感連結
讓孩子感到被愛與支持,而非被拒絕。真正的管教,不是要孩子順從,而是幫助他們學習情緒管理與問題解決,父母的溫和態度有助建立安全感,促進孩子的情感健康。
資料提供:Winnie Sze / P.E.T. 父母效能訓練認證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