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學堂|傳統打罵教育vs新一代愛的教育 3招應對孩子不良行為/說話


傳統打罵式教育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經歷過被自己的父母親打罵,大部份家長都絕對是不喜歡,但很多時家長會由於童年經歷的家庭教養方式,令自己又重複一次,利用打罵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雖然打罵的方法是最快可以制止小朋友的不良行為,卻很容易在親子之間的關係,留下一個永不磨滅的烙印。
用心教育不等於溺愛
有時家長或會因為不想打罵小朋友,或者不想破壞關係,而在不知不覺之間縱容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久而久之成為了小孩的習慣。隨着孩子越來越大,更加會認為這些行為是理所當然,影響孩子的群體生活之餘,長大後要糾正不良行為就更難了,因此家長要緊記不打罵並不等於不教育,意思是用加倍的耐心和愛心來教育。
父母和學校的教育
學校是孩子經常接觸的地方,因此家校合作非常重要,若孩子在家裏有不良的行為或說出不禮貌的說話,家長不應向老師隱瞞,反而更要向老師說出他在家有這樣的行為,請老師多加留意及協助糾正。
但同時父母別忘記自己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比任何學校教育也來得重要,所以作為父母更加要以身作則,做正確的事,擁有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才可以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品格。
3招應對孩子不良行為
隨着孩子接觸的人與事越來越多,孩子可能會在不自覺之間受社會環境或朋友影響,而做出不良的行為或說出一些不禮貌的說話。
應對孩子不良行為1|冷靜應對
若家長遇到不良行為,首先反應不要太大,可以好好向孩子解釋一下這些行為和說話所帶來的影響,讓孩子反思若有人對自己或身邊所愛的人做出這些行為或說出這樣的話,自己的感覺又如何,從而讓孩子明白不良的行為和說話背後的影響,及為何父母不想他們做這樣的行為和説話。
應對孩子不良行為2|切忌推卸責任
很多時家長聽到或見到小朋友不良的行為或說出不禮貌的說話時,可能第一句就會問小孩「是誰教你這樣做的?」但其實問出這個問題,不但沒法解決孩子這個不良行為,反而更會助長孩子做出推卸責任的行為,甚至會促使孩子因一下子見到家長的情緒反應變化,而感到自己獲得更多關注,令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好玩的行為,從而加劇不良行為。
應對孩子不良行為3|有效的愛與關懷
多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說出心中所想,和孩子分享家長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可讓親子關係變得更融洽,亦令孩子和家長彼此之間更了解,從而建立更深厚的感情關係,這樣就算孩子一下子因好奇而做出不適切的行為,也會讓他們更容易理解並改善行為。
資料提供:溫寶儀博士 / 樂沛兒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