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健康|被蚊針不可掉以輕心!小心基孔肯雅熱!基孔肯雅熱症狀+潛伏期+治療方法


基孔肯雅熱歷史
事實上基孔肯雅熱並非新型病毒,早在1952年,在非洲坦桑尼亞發現第一宗病案,至今在110多個國家亦能發現它的蹤跡,當中包括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印度洋及太平洋群島等地。早年,基孔肯雅熱主要在非洲爆發,小量發生在東南亞地區,直至2005年後,病毒突變株出現,增強了病毒的傳播效率,加劇了擴散規模,基孔肯雅熱曾在法屬留尼旺島肆虐,超過三分一當地人口被感染,香港亦在2016至2019年每年都錄得介乎1至11宗的輸入個案。截至今年6月初,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共錄得超過22萬宗個案(包括內地、台灣、新加坡等香港人的旅遊熱點),當中約80宗為死亡個案。
基孔肯雅熱常見症狀
患者感染基孔肯雅熱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其他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症狀通常是自限性的(即不需要治療就能緩解的疾病特性),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由基孔肯雅熱所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屬於十分罕見,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要注意基孔肯雅病毒偶爾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長者(特別是65歲以上)、幼童(特別是一歲以下的嬰兒)、孕婦及長期病患,較大機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和重症。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為2至12天,病徵通常於3至8天出現,雖然香港大部分人未曾感染過基孔肯雅熱,但有證據顯示,曾經感染過基孔肯雅熱病毒的人士,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基孔肯雅熱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雖然,香港未有發現可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但本港常見的蚊品種白紋伊蚊同樣可傳播病毒,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嬰兒。
基孔肯雅熱治理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大量喝水補充。市面上並沒有獲國際衞生當局認證的快速測試產品,若懷疑感染,應立即就醫,不應自行用藥,尤其是阿司匹林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因這些藥物可能引起嚴重副作用。一般而言,兒童不應服用含有阿司匹林的藥物去舒緩發燒和其他症狀,以防引致「雷爾氏綜合症」,一種嚴重及可致命的併發症。
6招預防被蚊子叮咬
1. 避免在日出之後兩小時和日落之前兩小時戶外活動,因白紋伊蚊的叮咬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2.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因為白紋伊蚊比較容易被深色物件吸引。
3. 在戶外活動前噴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蚊怕水,除了噴在外露皮膚外,亦噴在衣服上。(孕婦使用 DEET 的濃度上限是30%,6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則為10%,如兒童前往蚊傳疾病流行的高危地,兩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使用濃度上限為30%。)
4. 如需防曬,應先塗防曬液再噴蚊怕水,戶外活動時要適時補噴蚊怕水。
5. 避免使用香味強烈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6. 如有需要,可於門窗裝上防蚊網,或在室內地方使用隔蚊簾或蚊帳。
4大方法預防蚊子繁殖
1.防止積水,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避免使用花盆底盤。
2.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3.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因殘留在瓶蓋的微量水份足以變成白紋伊蚊的滋生地。。
4.每星期至少一次以鹼性清潔劑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以除去積聚的蚊卵。
原文刊登於《媽媽寶寶》第445期
雜誌詳情及訂閱優惠:http://bit.ly/42qpz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