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糖尿病|每月平均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症狀+治療+預防方法


糖尿病成因
糖尿病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代謝疾病,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人體消化,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成為血糖,經由胰臟分泌出來的荷爾蒙把血糖帶入身體各部位的細胞,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若身體機能運作正常,血糖值會在正常範圍內波動。正常人的胰臟會分泌一種降血糖的激素,稱為胰島素,但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阻,血糖便無法如常進入細胞,反而會不斷在血液內累積。血糖持續過高,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紊亂,過高血糖就會經尿液排出,造成「糖尿」,所以稱為「糖尿病」。長時間血糖過高會破壞血管及器官,做成病變。
糖尿病2大種類
糖尿病種類1|一型糖尿病
多為遺傳因素引起,由於自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製造胰島素的細胞,令胰臟減少或無法製造胰島素,所以難以預防。患者發病過程快速、徵狀明顯,發病後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以穩定血糖。患者發病時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
症狀:約40%一型糖尿病患者初診時會出現急性糖尿併發症,因能量和體液嚴重流失,以及體內蛋白質和脂肪分解等引致「糖尿病酮酸中毒」症,最危急的情況會導致呼吸急促、呼吸異味、視力模糊、意識障礙、昏迷甚至致命。
糖尿病種類2|二型糖尿病
以往兒童主要患一型糖尿病,但近幾十年因兒童肥胖上升,兒童患上和成人類似的二型糖尿病風險愈來愈高。由於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性,所以葡萄糖無法有效地帶入細胞中,令胰島素分泌減少,血液積聚過多血糖導致血糖過高。發病過程緩慢,很多時無明顯徵狀,不能根治,只能預防。通常在中年或晚年發病,但近數十年因兒童肥胖人口上升而有年輕化趨勢。二型糖尿病人士須注意飲食,保持適量運動,每年進行糖尿病評估及併發症檢測。
症狀:二型糖尿病患者及部分早期一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排尿次數和量多、夜尿症、繼發性遺尿症、儘管經常感到飢餓和食量增加,體重仍然減輕、視力模糊、女孩會陰周圍還可能受到真菌感染。糖尿病亦會引起各種併發症,主要是血糖長期過高引致損壞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中風;還有微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如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引致失明;足部周邊血管病變及神經系統病變,引致感染、潰瘍、壞疽而導致截肢(俗稱糖尿腳)。
糖尿病治療方法
對糖尿病兒童而言,藥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藥物必須嚴格遵從醫生和藥物標籤的指示,定時使用,不可隨意增減或停用,有需要時,可與專業醫護人員商量調節藥物份量。糖尿病不能根治,但病童經由適當的飲食、運動、藥物控制及自我血糖監測,也能有效控制病情,讓病童一樣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糖尿病治療方法1|胰島素注射
患上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在理論上缺乏自己製做胰島素的能力,每天必需注射胰島素和調節飲食來維持新陳代謝。胰島素注射劑分為速效、短效、中效、長效及混合型五大種類,醫生會決定使用胰島素的種類、注射劑量及次數。一般而言,糖尿病人士經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便可自行注射。現時亦已發展出較先進的供藥方法,就是通過胰島素泵來提供預期的胰島素需求量,更可同時透過連續葡萄糖監測設備來加強胰島素泵運作。個別胰島素泵運用即時監測系統輸送的葡萄糖讀數來計算身體需求,有助維持更穩定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治療方法2|口服藥物加注射
對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小朋友,醫生會處方口服或加上注射藥物改變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和加强內源性胰島素釋放,如二甲雙胍、胰高血糖素樣肽等。對於某些特定的單基因糖尿病,口服藥物亦可有助克服胰島素分泌失調。
糖尿病治療方法3|定期進行糖尿病評估及併發症檢查
根據國際指引,糖尿病人士每1-1.5年應該進行糖尿病評估及併發症檢查,有助及早了解和預防併發症的出現。另外,建議每4-6個月進行一次糖化血紅素 (反映平均血糖指數) 檢測,尤其是接受多種藥物治療的人士,以確保血糖受到控制。你們可以在醫院或專業的糖尿病檢測中心進行評估。
糖尿病治療方法4|按時覆診
家長應確保孩子根據專業醫護人員的指示按時覆診。一般病情穩定的糖尿病患者會每2至4個月覆診一次。定期覆診能有助醫護人員了解病童的健康狀況及病情,同時家長亦要把握機會,向醫護人員查詢有關孩子病情的疑問。假若未能按時覆診或需要改期,也要及早告知醫護人員,讓他們再作安排。
糖尿病治療方法5|自我監測血糖
透過血糖測試,可確定血糖值是否正常,以便即時處理。定時的血糖測試,可了解某種食物或活動是如何影響孩子的血糖值,從而作出飲食及活動量的調節,把血糖值控制於正常的範圍中,如果血糖波動大,建議密集監測血糖。
糖尿病治療方法6|控制ABC三大指標
A是糖化血紅素 (HbA1c),反映過去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即是葡萄糖覆蓋在血紅素細胞的百分比)、B是血壓 (Blood pressure)。C是膽固醇 (Cholesterol)根據研究統計,「ABC三大指標」只要任何一項指標指數下降1%,糖尿病相關的大小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就可減少15%。相反,三大指標只要其中任一項指標未達標,都會大幅增加心肌梗塞、腎、中風、視網膜病變、截肢等併發症風險。
糖尿病治療方法7|保持情緒穩定
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會影響糖尿病的病情。因為當面對壓力而感到焦慮時,身體會釋出壓力荷爾蒙來應對,血糖會因而升高,所以長期處於壓力下,糖尿病風險會大增。糖尿病主要成因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阻。當二型糖尿病患者壓力過大時,會進一步增加胰島素抗阻,影響血糖控制。家長可以教導孩子面對壓力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挑戰,也可以一起做呼吸練習令心情放輕鬆:坐下或平躺,手腳自然平放,深深吸氣,然後盡量呼氣。重覆,呼氣時要注意放鬆身體肌肉。
低血糖的症狀及處理
當孩子出現頭昏眼花、飢餓、虛弱、冒汗、顫抖,甚至喪失意識、昏迷等症狀時,可能就是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會導致癲癇發作或昏倒,需要緊急醫療護理。這時家長首要幫孩子補充糖份,可以吃3至4顆糖果、半杯果汁、蘇打水,或1/3罐含糖汽水。在10至15分鐘後如果仍感到不適,應再測試血糖值,若血糖值已經回升至正常水平,應盡快進食澱粉質食物,以維持血糖穩定;若血糖值仍然沒回升至正常水平,應立即到急症室就醫。
預防低血糖9大方法
1. 確保孩子按醫生處方服藥
2. 檢查孩子是否定時定量進食。
3. 讓孩子攜帶含糖的食物。
4. 經常檢查孩子的血糖,尤其是在鍛煉後和睡前。
5. 以適合年齡的方式,教您的孩子了解低血糖及控制的方法。
6. 詳細記錄孩子的血糖值,在下次檢查時與醫生討論這些。如果孩子一直處於低血糖狀態,請詢問胰島素泵。相對於多次注射,孩子可能使用胰島素泵會更好。
7. 若曾於運動後出現血糖過低,可在運動前進食餅乾等含澱粉質的食物。
8. 家長可告訴孩子的老師或朋友,可如何幫忙處理低血糖。
9. 記得幫孩子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或手鈪,當血糖低時,別人才能快速及正確地施以幫助。
糖尿病健康低糖飲食錦囊
1.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令糖尿病人士難以調控血糖水平,增加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均衡飲食對自我管理糖尿病很重要。
2. 定時定量進食正餐和小吃,少食多餐,以維持血糖水平穩定。
3. 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比例進食。
4. 在營養師指導下學習各類食物的碳水化合物換算分量。學習適當分配及進食碳水化合物,有助控制血糖。
5. 遵循「三低一高」飲食原則:低糖、低脂、低鈉和高纖維,留意營養標籤中的脂肪、鈉及糖含量。
6. 注意營養均衡,多食用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麥麵包、糙米,以及脫脂奶、全穀麥、黃豆、豆、蘋果、奇異果等低升糖食物。
7. 盡量選擇無糖飲品,避免飲用高糖飲品,亦要控制包括水果在內的甜食分量。
8. 用肥肉或豬骨煲老火湯,會熬出材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過量飲用可能會影響血糖水平,最好少食,也可多選擇滾湯。
9. 減少用生粉「打芡」,避免用芡汁拌飯。
10. 餐後2小時定期測試血糖值,以作記錄及了解不同食物對血糖的影響。
11. 若有使用胰島素或服用降血糖藥,建議按情況增加正餐之間的小吃。
糖尿病健康運動小貼士
1. 先諮詢醫護人員,再訂制及實行運動計劃,讓他們就孩子的情況作出評估及給予專業意見。
2.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卡,同時盡量有朋友及家長同行,亦需讓親友知道如何幫忙處理低血糖。
3. 避免空腹做運動,最好在餐後1至2小時進行運動,有助降低血糖。
4. 運動前後要檢查血糖,過高或過低都不宜做運動。
5. 運動時隨身帶備低血糖急救包,包內應包括糖、運動飲料、蘇打餅等,可以避免及處理低血糖的出現。
6. 穿合適的運動鞋襪,運動後檢查雙腳有否擦傷或起水泡。
7. 運動前胰島素可注射在腹部,盡量別注射四肢,以免運動時局部血流增加而加速胰島素吸收。
兒童糖尿協會
兒童糖尿協會(YDA)是香港註冊慈善機構,成立於2001年,全方位支援糖尿病童、糖尿病青少年及其家人。YDA的委員基本都是糖尿病患者的家長,並與多間醫院、專業的醫療團隊、糖尿病支援小組以保持密切聯繫,透過籌劃、推廣及舉辦各類教育、社區與籌款活動等,喚起社會對糖尿病的關注,務求能讓病童及其家長得到支援,從而能良好控制病情。YDA亦會向病童及其家人提供關愛支援、輔導服務、財政及醫療支援等。
預防糖尿病
預防勝於治療,隨著肥胖兒童增加,二型兒童糖尿病呈明顯上升趨勢,建議每一位父母,要從小開始幫小朋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及避免肥胖,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糖尿病的不二法門。第一型糖尿病一直被認為與腸病毒感染相關,目前醫學界正研究防禦第一型糖尿病的腸病毒疫苗,期待能進一步預防第一型糖尿病。
3類需進行糖尿病篩檢的兒童
1.有第一等或第二等血親罹患二型糖尿病的家族史。
2.屬於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南美裔美國人、亞洲人和南太平洋島民。
3.有胰島素阻抗的徵狀:黑棘皮症、高血壓、血脂異常、囊性卵巢症候群。
符合以上條件的兒童,都是糖尿病高危群組,大約10歲或開始青春期發育後,每隔2年都要篩檢是否罹患糖尿病,家長亦應該積極協助肥胖孩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及積極運動。
糖尿病檢測及風險評估
-血液檢查(空腹及2小時後的血糖、糖化血紅素、血全圖、腎臟及肝臟功能等)
-尿液檢查(微蛋白尿)
-體格檢查(量度血壓、身高、體重、腰圍、臀圍)
-個人及家族病歷史、藥物史
資料提供:張璧濤/兒科內分泌科專科醫生
原文刊登於《媽媽寶寶》438期
雜誌詳情及訂閱優惠:http://bit.ly/42qpzP8